• 首页
  • 核心业务

    工业视觉 、赋码系统 、产线OEE、轻量级MES、数字孪生、数字看板 

    追踪追溯、商品防伪、轻量级WMS、渠道管理

    智慧运营、渠道赋能、物码营销、会员管理、数字商城

    IIoT、云服务、AI、大数据分析

  • 创新产品

    微纹码是励元科技获得全球专利技术的防伪黑科技。

    具有随机性、唯一性、不可复制性。

    作为物联网支撑技术的RFID技术被认为是有发展前途的信息技术之一。

    Linkwin解决方案是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定位与资产管理系统。

    一款专业的垂直领域数字营销产品——简单、优雅、安全。

    基于混合云多云管理的技术栈,提供战略级云方案与强劲保障。

    符合国家监管要求的SaaS平台,300+企业入网。

    高精度定位系统,结合生态物联网可视化运营平台,全场景覆盖行业应用,满足多样化定制要求

  • 解决方案

    利用特有的AI算法及图像识别专利技术,进行产品精密检验、测量、识别、定位。

    利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集成的智能制造综合数字平台。

    励元科技利用多种专业防伪技术,根据企业业务需求量身定制商品防伪解决方案。


    区块链溯源:源头可信+身份可信+数据可信=溯源可信

    帮助企业实现产品数字化、防伪可追溯及营销精准化。

    以“码”为纽带实现全渠道数字营销构建企业的全域域流量,赋能营销,助力转化。

    励元科技WMS解决方案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+全流程可追溯,以及极高的系统可配置性,提升工厂物流的智能化、可视化和互联水平,实现多库协同、精细管理和灵活配置。

  • 成功案例

    拜耳集团是一家全球性企业,核心竞争力在于医疗保健、营养品及高科技材料。拜耳作物科学是拜耳集团的子公司,致力于植物保护、种子处理、绿色生态科技和非农业虫害治理,在全球122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。

    汉高Henkel,是德国著名的老牌化学制品生产集团,最早创立于1876年,经过将近150年的发展,已发展出洗涤剂和家用护理、化妆/美容产品和粘合剂三大领域的业务和多个旗下子品牌。

    上海家化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大型美妆日化企业之一。经过百年发展,公司发展成为年销售额逾76亿元的大型美妆日化集团,产品涵盖美妆、个护家清、母婴等多个领域。

    古井贡酒是亳州传统名酒。产自安徽省亳州市,属于亳州地区特产的大曲浓香型白酒,有“酒中牡丹”之称、被称为中国八大名酒之一。
  • 关于我们
化疫为机,蓄客储能:品牌自控流量平台构建(上)
日期:2020-06-30 阅读:5632

自2020年年初,新冠疫情这一“黑天鹅”事件对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。作为抗疫第一线国家,中国目前逐步复工复产,经济恢复速度领先于全球。值此之际,贝恩公司携手腾讯智慧零售团队,针对近2万名消费者展开多维度、多行业调研,并深入挖掘疫情期间成功企业的经验,从疫后消费者的行为习惯变化、疫情对消费品与零售行业的影响、企业化“疫”为机的方法论维度开展研究并输出解决方案,以期助力企业致胜后疫情时代.

 

消费者视角的疫情走向预判

新冠疫情现状扫描

 

对比过去20年席卷全球的众多疫情,此次新冠疫情来势汹汹,具有波及范围广、影响程度深、持续时间长等特征。截至2020年5月8日,全球210个国家均发现感染病例,部分地区较为严重,如意大利和西班牙两国的死亡率均超过10%。中国全境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,共8万多人感染,近4600余人死亡。1月至今,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诸多连锁事件:国内大型品牌宣布关店,大型公共场所关闭,诸多企业资金链告急甚至宣布破产,国际上美股熔断,油价暴跌……

 

截止第一季度末,新冠疫情对中国经济已产生了明显负面效应。中国政府在疫情期间采取了广泛的限制性疫情防控措施,对第二和第三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,两者分别同比下降10%与7%,影响范围占总体GDP比例超过80%。此外,中国主要贸易国几乎全部遭受疫情影响,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进出口累计金额较去年同期下降6%。全国经济原本处于下行周期,疫情作用无疑于雪上加霜。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,我国第一季度GDP 增速为-6.8%。我们研究发现,整体经济的下滑已对消费者的行为产生了深刻影响,值得企业注意。

 

三种前景预测下的消费者预判

 

 短期看,疫情的发展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。综合疫情持续时间的判断、各国防疫措施有效程度的评估以及疫苗研发的进展,此次调研将未来发展趋势分为“乐观”、“中性”、“悲观”三种前景预测。

 

“乐观预期”,预计疫情将在未来6个月内得到全面控制,经济进入恢复期。前提是世界主要国家采取极其严格的防疫措施,或病毒呈现季节性变化,同时疫苗研发有显著突破,使得死亡率与普通流感接近。

 

“中性预期”,预计疫情会在未来1年得到控制,经济在1年之内进入恢复期。其背后是主要国家采取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,或病毒不再衍生发展,同时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得到缓解,但疫苗研发在短期内没有显著突破,死亡率仍相对高于普通流感。

 

“悲观预期”,预计未来2年内仍存在病毒,有再次爆发的可能,社会活动长期萎缩或停滞,持续时间2年及以上。假设主要国家未能及时采取防疫措施,病毒不断衍生发展, 而疫苗研发又长期没有显著突破,医疗资源没有改善,新冠的死亡率仍明显高于流感。

 

基于上述假设,受访消费者对于疫情发展态势也做出了不同预判。调研显示,尽管约40%受访消费者相对中性或悲观,预计疫情将持续1年或2年以上,多数消费者仍抱有相对乐观的态度(如图1左)。其中,年轻人群最乐观,工薪阶层(月均税前月收入<5,000元 )由于更加期待向好的心态而较为乐观;年长人群和高收入(月均税前收入大于40,000元)的受访人群则对未来的预期更为保守(如图1右)。

 

81.png

图1:

(左)消费者对疫情走势的预期

(右)分年龄和收入消费者对疫情走势的预期

 

消费者行为变化推动私域流量兴起

疫后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

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无形中培养了众多新消费习惯。随着消费者心智的不断变化,相应的消费行为也不断被重塑。本次研究发现,消费者疫后的消费行为呈现出四大变化趋势:消费理性,需求分化,线上加速,私域兴起。

 

趋势一:消费理性

消费者对于疫后总收入、未来消费总支出、消费品价格水平的预估,是此次调研的重要分析对象。结果表明:总收入受限的情况下,消费者预估总支出仍略有提升,消费行为将逐步恢复,但是购买时将更为理性,且更倾向于选择经济实惠的产品。

 

研究发现,疫后消费者对收入的整体预期呈中性,过半(55%)受访者认为未来1年的收入将“整体不变”,22%的受访者预估收入上升,而有23%预估收入下降。显然,经济承压和就业形势严峻的信号已经传导至消费者端,以往持续增长的消费预期短期内不会恢复。

 

相关调研数据表明,尽管更多受访消费者表示将在未来增加消费支出总额(净支出增加的消费者 2 比例8%),但是消费降级的情况较为普遍:无论是刚需消费品、可选消费品还是耐用消费品,均有30%以上的受访者表示会更青睐于经济实惠的选项(如图2左)。该趋势在中产及工薪阶层人群中尤为明显,工薪阶层中选择消费降级的比例甚至达到了40%(如图2右),足以见得消费者相对谨慎的消费心理,即便增加总开销,也更加精打细算。

 

82.png

 

趋势二:需求分化

由于收入及消费习惯的差异,以及不同消费品在日常使用中的紧迫程度不尽相同,疫情后,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明显分化的趋势。即不同人群的消费支出,以及他们在选择不同消费品品类时均呈现了分化现象。这意味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将愈加细分,且面对不同消费场景时,也变得更加挑剔。

 

本次调研基于年龄、收入、地域三个维度收集了不同消费者需求,统计分析后发现受访消费者群体中,年轻人消费更加积极,而随着年龄上升,预期增加消费的人群占比逐步下降。18-25岁群体中,考虑增加支出的人群比选择缩减开支的人群多出18%;而针对相同问题,61岁及以上人群更为保守,净支出增加消费者比例仅为3%。

 

品类方面,消费者倾向于减少购买可选消费品,加大必选品的消费支出。对于耐用消费品中的大额品类,消费态度则更为保守谨慎。我们选择酒精饮料、鞋服配饰、宠物、彩妆作为可选消费品代表。结果表明,疫后1年的消费支出预期(如图3),选择减少消费的人群分别比选择增加消费的人群基本持平,或多出1%至4%。而对于以母婴、个护及食品为代表的必选消费品,支出则明显走高,选择增加消费的人群甚至高出20%。耐用品中,大额消费品最受影响,在整体中性偏乐观的预期下,增加汽车及周边的消费人群仅多出3%,该结果与3C产品和家居产品形成鲜明对比,后两者分别为12%和18%。

 

趋势三:线上加速

疫情期间,消费者行为习惯的改变也在倒逼线上渠道加速发展。线上销售渗透率持续上升,连生鲜这样的电商渗透率“垫底”品类,也因疫情期间消费者出行受限,而迎来了“历史发展机遇”——渗透率稳获突破性提升。

 

此外,随着直播全面走进大众生活,这种跨越私域、公域渠道的重要内容形式,也带动着新线上售卖形式的持续演变。甚者,“宅”经济短期内“常态化”,居家工作与学习习惯的持续固化,助推着其他新线上服务的迭代进化。

83.png

首先,全国社区封闭式管理导致消费者不得不舍弃线下渠道,转向线上下单。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,2020年第一季度,线上零售销售额已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7%,相较2019年上升3%,仅一个季度就实现了2019年全年线上销售比例的增长幅度。

 

以往渗透率较低的电商品类成为了增长引擎,以生鲜品类为例,2019年消费品品类零售线上渗透率仅为6%。疫情期间,前五大生鲜、商超品牌的电商平台日活数,实现同比至少100%增长率,其中前三位商家的日活数分别增长了4倍,2.2倍及1.9倍。

 

伴随线上销售渗透的持续深入,线上售卖形式也在悄然演变:直播已成为零售行业标配,覆盖私域和公域的各大渠道。目前,全国直播用户覆盖了全网核心活跃用户,直播品类不仅覆盖日常消费品,连体验类的影视、汽车、旅游产品也纷纷上架直播网店,与生活品质、个人成长相关的教育、美食、美容、健身等技术服务类直播更是遍地开花,直播已“全面占领”百姓生活。

 

随着直播热度再次“暴走”,带货变现模式迭代演进:从最初的独立直播平台逐渐向 “公域”+“私域”全渠道拓展——目前,绝大部分头部平台都内嵌直播功能。疫情期间,各直播平台开展了多次以“战疫”、“助农”、“湖北重启”为主题的直播活动。企业在大流量平台直播售货,不仅能够拉升产品销量,其品牌及产品关注度也大幅提升。

 

居家生活、远程工作与学习因疫情逐渐“常态化”,日渐兴起的新线上服务模式,预计将延续到疫后。根据腾讯位置信息,对商圈线下人流活动热度观察的结果显示,尽管疫后日常生活已开始恢复,但是4月人流仍少于疫前,居家习惯或将持续(以上海商圈为例,如图4)。另一方面,即便国内疫情得到初步控制、社会活动逐渐恢复,腾讯会议、ZOOM和学习类App的日活人数仍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增长:截至2020年4月,腾讯会议的日活人数较疫前实现了突破性增长。

84.png

定义:消费者行为研究中线上消费渠道分类

在此次研究中,为了更好地研究消费者的购买行为,我们将消费者线上渠道按流量归属、用户粘性、获客成本和运营规则四个维度划分成自控(私域)类渠道和平台(公域)类渠道两种类型。

 

具体来看,自控(私域)类渠道的流量归属于品牌或私域拥有者,表现为封闭的、不对其他品牌曝光的、主动的私域流量。该类流量通常能够直接精准地触达消费者。品牌或私域拥有者可以自行制定规则,自主支配内容及流量分发。而与之相对,平台(公域)类渠道往往是属于平台提供的推荐流量,可同时公开对多个品牌,用户粘性相对低,不可反复利用。在这类渠道中,企业需要通过平台触达获客,精准度相对低但成本相对较高。运营规则也多由平台制定,品牌需要满足规则或付费后,方可获取流量。

 

依据上述规则,可以发现,线上渠道中,品牌官网/APP、社群、小程序和公众号更偏向于自控(私域)类渠道,而短视频平台、KOL平台和电商平台则更偏平台(公域)类渠道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单个渠道的私域与公域属性具有相对性,单个渠道中往往既存在平台的公域流量,也存在企业自控的私域流量。

 

趋势四:私域兴起

消费者在疫情期间的线上采购行为,也显示了线上渠道多元化的趋势,其中私域流量渠道快速兴起。调研发现,以社群与小程序为代表的消费渠道渗透率达到20%左右,增速高于其他大多数渠道。

 

近年来,在消费者行为周期中,私域流量渠道已逐渐打通知晓、了解、购买、互动四个核心环节,且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。品牌自控渠道(私域流量渠道)中,社群及小程序影响力已不容小觑,两者在消费者行为旅程四个环节中的渗透率已达到20%(如图5)。而品牌官网/APP在购买与互动环节的渗透率超过30%,功能至关重要。具体看,腾讯公开报告显示,微信小程序平台在近2年内快速发展,2019年小程序交易额达到8,000亿元,相较2018年增长160%。

85.png

展望疫后发展,私域流量渠道增长可期。受访消费者表示,在疫后将增加使用社群与小程序。具体来看,两者在消费者行为旅程的四个环节占比增速普遍达到15%-25%(如图6)。

 

以小程序为例,腾讯2020年1季报公布,疫情期间,小程序的日活数从2019年底的3.3亿增长至2020年1季度的4亿。传统品牌头部小程序用户访问次数是2019年底的4倍,而网络购物类头部小程序用户访问次数是2019年底的2倍。

86.png

腾讯“战疫”报告显示,今年3月8日的小程序直播节中,近1,000个品牌的小程序,联合了2,000余名主播同时直播达900多个小时,直播内容被分享2万多次,社交裂变数据惊人。

 

消费行为新趋势带给品牌的启示

基于消费者行为变化趋势,我们认为,各大品牌仍然“疫”中有机,“疫”后可期。研究现状表明,一方面,由于收入受限,消费者变得更为谨慎理性,注重经济实惠;消费者需求分化导致一部分刚需消费品保持增长,但可选消费品支出预计减少;年轻人更积极的同时,年长者消费预期不大乐观,这样的消费环境将给品牌及零售企业在面对更为谨慎、挑剔的消费者时,带来更高的转化难度。因此,企业需要花费更长时间培育消费者。

 

但另一方面,新冠疫情推动线上渠道加速发展,以及私域流量渠道兴起,意味着企业大有不可错失之机。具体来看,品牌官网、社群以及小程序渠道已成为至少20%的消费者高频渠道,并且未来12个月里,关注该类渠道的消费者数量增长保持在15%-25%之间。所谓消费者在哪里,产品和服务就要在哪里。基于此,品牌及零售企业需要尽早建立能力,予以关注。


本文系转载,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

 


end
欢迎咨询
告诉我们您的需求,让我们为您量身定制行业解决方案!
姓名*
电话*
邮箱*
国家*
公司*
留言
请输入验证码*
点击更换验证码